管理科學與工程為一級碩士點,本學科點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服務創新與運作管理、物流規劃與供應鍊管理、創新戰略與技術産業政策、金融工程等;經多年累積,已形成了“供應鍊集成優化的區域物流和企業物流系統空間均衡布局及一體化規劃與管理,以及基于模糊約定時間車輛路徑問題數學模型及其改進型算法的路徑優選方法”、“區域産業升級中低端制造向産業鍊高端演化、基于全球價值鍊的區域産業集群發展和服務外包的戰略管理,以及相關的計量經濟建模和結構方程建模方法”、“固定收益證券和金融衍生産品的設計與開發,尤其是基于人民币市場化混合基準收益曲線的标準和非标準複雜金融解決與投資決策方案”、“互聯網絡環境下信息化系統結構、實時系統可靠性設計與實時圖像檢測、智能化異構控制網互聯的技術開發與管理及其在企業生産與管理中的推廣與應用”等特色,并相應地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創新成果,且居國内學術前沿。
本學科點有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博士15人,已形成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近些年來,曾主持完成省部級及以上項目12項,其中國家級7項;獲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獎6項,市廳級科研優秀成果獎32項;并且,依托由中央财政專項支持建設的“物流規劃與供應鍊管理”實驗室、“現代服務業高級管理人才綜合實驗實訓中心”,已形成方向明确、前景寬廣和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與人才培養創新平台。
具體四個研究方向說明如下:
服務創新與運作管理
本研究方向基于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将現代服務管理系統理論、服務創新、服務需求管理、服務運作管理技術等應用于科學研究。研究領域涵蓋生産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現代服務業理念創新、服務技術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社會組織創新和需求、用戶創新,以及服務業戰略規劃、服務運作管理等等。主要研究特色在于:
(1)依托長三角地區尤其是蘇州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态勢,研究以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為載體的區域服務業集約化發展模式創新,以及區域生産性服務業産業升級中基于供應鍊集成優化發展戰略、運作技術選擇與管理、運作能力、信息技術應用、全球運作等。
(2)結合區域消費性服務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可行性論證,研究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的的軟技術創新活動,包括與改善民生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相關的軟技術創新,針對傳統服務業和狹義智力服務業的軟技術創新,服務方法、服務途徑、服務模式、服務産品等的創新,以及以顧客為核心的服務戰略、企業服務系統設計、服務運行管理與質量管理等。
(3)圍繞公共服務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完善,研究公共服務以滿足公民需求為目的的軟技術創新活動,重點是由非營利社會組織使用社會資源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創新,以及社會公共服務運作戰略、系統設計與實施、運作技術選擇與管理、運作能力、運作計劃等。
物流與供應鍊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物流與供應鍊管理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為核心,綜合應用數學模型、複雜網絡、智能算法、物流系統規劃與分析、經濟學等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解決物流與供應鍊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以提高物流與供應鍊系統的服務績效。研究内容包括供應鍊環境下物流系統整合優化、區域物流系統布局優化與物流資源整合、物流配送系統優化等。主要研究特色如下:
(1)應用不确定規劃和複雜網絡等理論與方法,建立供應鍊環境下物流系統整體優化模型,設計求解模型的混合智能算法,并應用算例進行實證或仿真檢驗與分析,以便為企業在複雜市場環境下實施有效地供應鍊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之一;
(2)從物流産業發展、區域物流資源整合以及物流發展與環境友好等視角,依托長三角經濟區,綜合應用物流系統規劃和循環經濟等理論與方法,研究區域物流産業發展特性、區域物流資源優化布局、物流園區(中心)優化運行以及綠色物流發展模式與對策等,以便為政府的物流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服務支持,并為物流企業的健康運行提供實踐指導,是本研究方向的第二個特色;
(3)針對物流企業配送服務水平亟待提升問題,考慮路網條件和各類資源約束,綜合應用複雜網絡和決策支持等優化理論與技術方法,構建物流配送系統優化模型,設計求解模型的啟發式算法,并應用算例進行實證或仿真檢驗與分析,以便為物流配送企業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是本研究方向的第三個特色。
創新戰略與技術産業政策
本研究方向以宏觀和微觀經濟學、産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等基本理論為基礎,借助計量經濟等管理研究工具和方法,重點研究産業升級、發展高端制造業、發展新興産業、FDI及其溢出效應、能源生态效益、産業集聚等及其政策優化、創新體系、研發政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研發機制、研發管理、研發人才培育等。主要研究特色如下:
(1)長三角高端産業的發展研究。依托長三角背景,重點研究低端制造業升級、發展高端制造業的路徑和政策。具體包括低端制造業的形成機制、低端制造業突破GVC的路徑、建立國内NVC體系的思路、引導代工資源實現創新的路徑和政策優化等。該研究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在全國富有先導性特色。
(2)區域和企業的創新體系研究。主要是依托長三角背景,圍繞制造業企業,研究區域創新和企業創新網絡的形成條件、創新資源的分布和引導、創新知識的傳遞機制、外部性效應對産業集聚的影響、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互動關系,及其相應的政策優化等。該研究的特色已經初步形成。
(3)能源效率和生态環境與制造業企業的關系及技術政策研究。該研究重點針對長三角制造業企業發展中所引發的能源利用問題和生态問題,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環境的機制、路徑和政策,該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特色也正在形成之中。
金融工程
本研究方向以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理論為基礎,綜合運用工程與計算技術等方法研究固定收益證券和金融衍生産品的設計與開發等金融工程理論和現實問題,創造性地研究标準和非标準複雜金融解決方案,并運用于金融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研究,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與優勢。
(1)圍繞中國經濟和主要貿易夥伴國在實際産出、就業率、實際利率、實際彙率等宏觀經濟變量與貨币供應量、名義利率、名義彙率等貨币政策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綜合研究國際間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該方向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發展具有較強的解釋力,為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政府制定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在人民币市場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從不同的視角探讨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通過對貨币市場的實證研究,論證國債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收益率變動對資本市場風險收益關系的影響,本方向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币混合基準收益曲線的構造和設計問題,在金融資産定價領域取得了大量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為金融産品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強勁的理論支持。
(3)針對全球化背景下貨币政策溢出效應,國際間貨币政策異變對中國貨币政策和資本市場相關的影響,結合國内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外彙儲備和各國物價水平等變動的實際情況,從各國多邊博弈的視角研究均衡彙率問題,為彙率産品定價和人民币彙率制度安排提供支持研究。
本方向學科帶頭人及團隊有關人民币實際有效彙率的研究成果,系統論述并提出了中國彙率制度安排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的觀點,在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科部組織的人民币彙率國家應急會議上引起國内專家和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政府确定彙率升值線路的多邊博弈模型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和對策方案;特别是在其主持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資産定價理論和方法問題研究》的成果中,率先提出了構建“人民币市場化混合基準收益曲線”的理論,對我國标準和非标準金融衍生産品的定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國内具有原創和領先地位。